前言
一個 Promise 對象可以理解為一次將要執(zhí)行的操作(常常被用于異步操作),使用了 Promise 對象之后可以用一種鏈式調用的方式來組織代碼,讓代碼更加直觀。而且由于 Promise.all 這樣的方法存在,可以讓同時執(zhí)行多個操作變得簡單。
Promise的興起,是因為異步方法調用中,往往會出現回調函數一環(huán)扣一環(huán)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導致了回調金字塔問題的出現。不僅代碼寫起來費勁又不美觀,而且問題復雜的時候,閱讀代碼的人也難以理解。
舉例如下:
db.save(data, function(data){
// do something...
db.save(data1, function(data){
// do something...
db.save(data2, function(data){
// do something...
done(data3); // 返回數據
})
});
});
假設有一個數據庫保存操作,一次請求需要在三個表中保存三次數據。那么我們的代碼就跟上面的代碼相似了。這時候假設在第二個db.save出了問題怎么辦?基于這個考慮,我們又需要在每一層回調中使用類似try...catch這樣的邏輯。這個就是萬惡的來源,也是node剛開始廣為詬病的一點。
另外一個缺點就是,假設我們的三次保存之間并沒有前后依賴關系,我們仍然需要等待前面的函數執(zhí)行完畢, 才能執(zhí)行下一步,而無法三個保存并行,之后返回一個三個保存過后需要的結果。(或者說實現起來需要技巧)
不幸的是,在我剛開始接觸node的時候,我寫了大量這樣的hell。
后來因為還是寫前端代碼多一些,我接觸了ES6,發(fā)現了一個解決回調深淵的利器Promise。
其實早在ES6的Promise之前,Q,when.js,bluebird等等庫早就根據Promise標準(參考Promise/A+)造出了自己的promise輪子。
(看過一篇文章,我覺得很有道理。里面說,不要擴展內置的原生對象。這種做法是不能面向未來的。所以這里有一個提示:使用擴展原生Promise的庫時,需要謹慎。)
這里僅討論原生的Promise。
ES6 Promise
Promise對象狀態(tài)
在詳解Promise之前,先來點理論:
Promise/A+規(guī)范, 規(guī)定Promise對象是一個有限狀態(tài)機。
它三個狀態(tài):
1、pending(執(zhí)行中)
2、fulfilled(成功)
3、reject(拒絕)
其中pending為初始狀態(tài),fulfilled和rejected為結束狀態(tài)(結束狀態(tài)表示promise的生命周期已結束)。
狀態(tài)轉換關系為:
pending->fulfilled,pending->rejected。
隨著狀態(tài)的轉換將觸發(fā)各種事件(如執(zhí)行成功事件、執(zhí)行失敗事件等)。
Promise形式
Promise的長相就像這樣子:
var promise = new Promise(function func(resolve, reject){
// do somthing, maybe async
if (success){
return resolve(data);
} else {
return reject(data);
}
});
promise.then(function(data){
// do something... e.g
console.log(data);
}, function(err){
// deal the err.
})
這里的變量promise是Promise這個對象的實例。
promise對象在創(chuàng)建的時候會執(zhí)行func函數中的邏輯。
邏輯處理完畢并且沒有錯誤時,resolve這個回調會將值傳遞到一個特殊的地方。這個特殊的地方在哪呢?就是下面代碼中的then,我們使用then中的回調函數來處理resolve后的結果。比如上面的代碼中,我們將值簡單的輸出到控制臺。如果有錯誤,則reject到then的第二個回調函數中,對錯誤進行處理。
配合上面的有限狀態(tài)機的理論,我們知道在Promise構造函數中執(zhí)行回調函數代碼時,狀態(tài)為pending,resolve之后狀態(tài)為fulfilled,reject之后狀態(tài)為reject
Promise數據流動
以上是promise的第一次數據流動情況。
比較funny的是,promise的then方法依然能夠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,這樣我們就又能用下一個then來做一樣的處理。
第一個then中的兩個回調函數決定第一個then返回的是一個什么樣的Promise對象。
假設第一個then的第一個回調沒有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,那么第二個then的調用者還是原來的Promise對象,只不過其resolve的值變成了第一個then中第一個回調函數的返回值。
假設第一個then的第一個回調函數返回了一個Promise對象,那么第二個then的調用者變成了這個新的Promise對象,第二個then等待這個新的Promise對象resolve或者reject之后執(zhí)行回調。
話雖然饒了一點,但是我自我感覺說的還是很清楚的呢。哈哈~
如果任意地方遇到了錯誤,則錯誤之后交給遇到的第一個帶第二個回調函數的then的第二個回調函數來處理??梢岳斫鉃殄e誤一直向后reject, 直到被處理為止。
另外,Promise對象還有一個方法catch,這個方法接受一個回調函數來處理錯誤。
即:
promise.catch(function(err){
// deal the err.
})
假設對錯誤的處理是相似的,這個方法可以對錯誤進行集中統(tǒng)一處理。所以其他的then方法就不需要第二個回調啦~
控制并發(fā)的Promise
Promise有一個"靜態(tài)方法"——Promise.all(注意并非是promise.prototype), 這個方法接受一個元素是Promise對象的數組。
這個方法也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,如果數組中所有的Promise對象都resolve了,那么這些resolve的值將作為一個數組作為Promise.all這個方法的返回值的(Promise對象)的resolve值,之后可以被then方法處理。如果數組中任意的Promise被reject,那么該reject的值就是Promise.all方法的返回值的reject值.
很op的一點是:
then方法的第一個回調函數接收的resolve值(如上所述,是一個數組)的順序和Promise.all中參數數組的順序一致,而不是按時間順序排序。
還有一個和Promise.all相類似的方法Promise.race,它同樣接收一個數組,只不過它只接受第一個被resolve的值。
將其他對象變?yōu)镻romise對象
Promise.resovle方法,可以將不是Promise對象作為參數,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。
有兩種情形:
假設傳入的參數沒有一個.then方法,那么這個返回的Promise對象變成了resolve狀態(tài),其resolve的值就是這個對象本身。
假設傳入的參數帶有一個then方法(稱為thenable對象), 那么將這個對象的類型變?yōu)镻romise,其then方法變成Promise.prototype.then方法。
Promise是解決異步的方案嗎?
最后說一點很重要的事:Promise的作用是解決回調金字塔的問題,對于控制異步流程實際上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。真正使用Promise對異步流程進行控制,我們還要借助ES6 generator函數。(例如Tj大神的co庫的實現)。
然而ES7將有一個更加牛逼的解決方案:async/await,這個方案類似于co,但是加了原生支持。拭目以待吧。
總結
以上就是關于Javascript ES6中原生Promise的全部內容了,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學習ES6能有所幫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