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考語文復習指導:須注意的幾個問題
來源:易賢網(wǎng) 閱讀:655 次 日期:2016-10-13 16:49:07
溫馨提示:易賢網(wǎng)小編為您整理了“中考語文復習指導:須注意的幾個問題”,方便廣大網(wǎng)友查閱!

中考語文復習要講究方法,同樣多的內(nèi)容,教師采用不同的形式教會學生復習鞏固知識,會使學生的復習積極性更高,學習效果將更好。結合中考說明和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,我認為在中考的復習中要注意以下問題:

1、立足教材復習以“教材”為主。

教師應認真研究《語文考試標準》,明確考試的范圍與目標,對出題動向和題目類型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,以便在復習的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。語文復習應以課本為主,按大綱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、總結,掌握每課的重點、難點,輔之以少量的練習;并不斷地由課內(nèi)向課外延伸。復習中,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,培養(yǎng)學生獨立分析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2、分層達標復習以“學生”為本。

學習的主體是學生,復習的主體也應是學生,復習中教師應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,凸現(xiàn)學生是“學習的主人”地位,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復習積極性,以求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。另,教師還應面向學生的“全體性”,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數(shù)“尖子生”身上,而應該因人分層分類分要求去訓練,尤其是要更多地關注那些基礎不扎實、學習有困難的學生。即優(yōu)等生可放“,中等生宜”引“,后進生需”扶“。

3、強化基礎復習打好知識之基。

針對中考試題基礎性強的特點,對于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掌握的語文知識和基本篇目,教師應進行適當?shù)氖崂?,加強學生對字的音形義,詞的遣詞造句,句的理解與運用,語言的實際運用,古詩文的積累等方面的把關訓練。這樣,才能牢固學生的知識之根子,可讓學生臨考不懼,下筆不亂。

4、抓“重”解“難”突出重點,攻破難點。

閱讀文與寫作是復習的兩大重點,也是兩大難點。閱讀文重視整體感知,審題要有技巧性,答題要規(guī)范。故在閱讀文訓練中,要加強對學生的方法能力的指導,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、讀題能力和答題技巧。復習時可運用多篇比較閱讀的方法,從文章的內(nèi)容,作者的思想感情、寫作手法等方面著手比較閱讀,以此來增強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。

寫作訓練可采取“三線并行”的方式進行:一是儲備素材??提倡拿來主義和創(chuàng)新運用,老師指導學生如何將閱讀積累化為己用,如何活用材料,以充實學生的材料儲備,為中考作文蓄能。二是專題輔導??就擬題、審題立意、構思選材、結構布局等方面,一周一專題,選擇優(yōu)秀的題目及經(jīng)典例文對學生進行輔導,開拓思路,加強學生寫作訓練。三是題型訓練??就中考作文的經(jīng)典題型進行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指導與訓練。

5、講練結合處理好教師的“講”與學生的“練”的關系。

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,我們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,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(guī)律。離開了語文實踐,是無法形成語文能力的。而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,以老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,代替學生的復習,是絕對行不通的。反之,如果單純靠學生大量的重復的訓練來提升其語文能力,也是不可取的。這就需要備考中既要教師的“講”,又要學生的“練”,講練結合。當然,教師的“講”要講在學生的需要上,講在學生的知識建構上,講在學生的發(fā)展上才是。在學生的“練”中,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,故而在“練”的題型上教師就得花一番心思不可了。

6、集思廣益團結協(xié)作,共同提高。

復習中我們應繼續(xù)發(fā)揚合作探究的團隊精神,堅持集體備課,統(tǒng)一測試,充分發(fā)揮語文組集體的智慧,集思廣益,取長補短,資源共享,爭取共同進步。

總之,中考語文備考中,復習要有條理性,針對性和實效性。

更多信息請查看中考
易賢網(wǎng)手機網(wǎng)站地址:中考語文復習指導:須注意的幾個問題

2025國考·省考課程試聽報名

  • 報班類型
  • 姓名
  • 手機號
  • 驗證碼
關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人才招聘 | 網(wǎng)站聲明 | 網(wǎng)站幫助 |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| 簡要咨詢須知 | 加入群交流 | 手機站點 | 投訴建議
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備案號:滇ICP備2023014141號-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: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(wǎng)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:(云)人服證字(2023)第0102001523號
聯(lián)系電話:0871-65099533/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:hfpxwx
咨詢QQ:526150442(9:00—18:00)版權所有:易賢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