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野望》
年代:唐 作者: 杜甫
西山白雪三城戍,南浦清江萬里橋。
海內(nèi)風塵諸弟隔,天涯涕淚一身遙。
惟將遲暮供多病,未有涓埃答圣朝。
跨馬出郊時極目,不堪人事日蕭條。
作品賞析
【注釋】:
三城:在成都西部,指當時的松(今四川省松潘縣)、維(今四川省理縣西)、保(今四川省理縣新保關西北)三洲。
【簡析】:
詩人出城野望,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,潛藏在下面的卻是海內(nèi)風塵。憂國傷時,想起諸弟們流離分散,自己孓然身在天涯,未來就更見艱危,表現(xiàn)出一種沉痛的感情。
譯文
西山終年積雪,三城都有重兵駐防; 南郊外的萬里橋,跨過泱泱的錦江。 海內(nèi)連年戰(zhàn)亂,幾個兄弟音訊阻隔;
彼此天涯海角,只我一人好不凄愴? 惟將遲暮的年光,交與多病的身軀; 至今無點滴功德,報答賢明的圣皇。
我獨自地騎馬郊游,常常極目遠望, 世事一天天蕭條,真叫人不堪想象。
注釋
1、西山:在成都西,主峰雪嶺終年積雪。
2、三城:指松(今四川松潘縣)、維(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)、保(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)三州。
3、戍:防守。三城為蜀邊要鎮(zhèn),吐蕃時相侵犯,故駐軍守之。
4、南浦:南郊外水邊地。
5、清江:指錦江。
6、萬里橋:在成都城南。蜀漢費?訪問吳國,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:“萬里之行,始于此橋?!边@兩句寫望。
7、遲暮:這時杜甫年五十。
8、供多病:交給多病之身了。
評析
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(761)成都草堂。詩以“野望”為題 ,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、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。
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。“西山”在成都西 ,主峰終年積雪,因此以“白雪”形容?!叭恰?,松、維、保三州,(在今四川松潘、理縣一帶),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,是蜀地要鎮(zhèn)。南浦,南郊外水濱。清江,錦江。萬里橋,在成都城南。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(fā)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。三四句由戰(zhàn)亂推出懷念諸弟,自傷流落的情思?!帮L塵”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(zhàn)火。杜甫四弟:穎、觀、豐、占。只杜占隨他入蜀,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。此時“一身遙”客西蜀,如在天之一涯。詩人懷念家國,不禁“涕淚”橫流。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。
五六句又由“ 天涯”“一身”引出殘年“多病”,“未”貢微力,無補“圣朝”的內(nèi)愧?!肮保锻?。“涓?!?,滴水、微塵,指毫末之微。杜甫時年五十,因此說已入“遲暮”之年。他嘆息說: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“多病”之身,但“未有”絲毫貢獻,報“答圣朝”,是很感慚愧的。
杜甫雖流落西蜀,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,卻始終未改,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。中間四句,由于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,身世之感,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,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。
七八句最后點出“野望”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。“人事”,人世間的事。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,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,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(chǎn)生“日” 轉(zhuǎn)“蕭條”的隱憂。這是結(jié)句用意所在。詩人從草堂“跨馬”,走“出”南“郊”,縱目四“望”。“ 南浦清江萬里橋”是近望之景。“西山白雪三城戍 ”,是遠望之景。他由“三城戍”引出成亂的感嘆,由“萬里橋”興起出蜀之意。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(chǎn)生的原因。
杜甫“跨馬出郊 ”,“極目”四“望”,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。但愛國愛民的感情,卻驅(qū)迫他由“望 ”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、弟兄離別和個人經(jīng)歷的種種反思。一時間,報效國家、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,集結(jié)心頭。尤其為“遲暮”“多病”發(fā)愁,為“涓?!蔽础按稹北Юⅰ?/P>
此詩前三聯(lián)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,即由向外觀察轉(zhuǎn)為向內(nèi)審視。尾聯(lián)才指出由外向到內(nèi)向的原因。在藝術結(jié)構上,頗有控縱自如之妙。
【鶴注】此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。
西山白雪三城戍①,南浦清江萬里橋②。海內(nèi)風塵諸弟隔③,天涯涕淚一身遙④。惟將遲暮供多?、?。未有涓埃答圣朝⑥??珩R出郊時極目⑦,不堪人事日蕭條⑧。
(此因野望而寄慨也。上四,野望感懷,思家之念。下四,野望撫時,憂國之情。臨橋而望三城,近慮吐蕃。天涯而望海內(nèi),遠愁河北也。五六屬自慨。末句,乃慨世。出郊極目,點醒本題。朱瀚曰:國步多艱,皆由人事所致,結(jié)句感慨深長。)。
①【唐氏注】西山,在成都府西,一名雪嶺。三城戍,即松、維、堡三城?!短浦尽纷ⅲ禾婆d有羊灌、田朋、笮繩橋三城?!独W紀聞》:《唐·地理志》:彭州導江縣,有三奇戍?!俄f皋傳》:大將陳垍等,出三奇西南?!秱溥呬洝罚核^三奇營也。【錢箋】西山三城,界于吐蕃,為蜀邊要害,屢見杜詩,正不必作三奇也。②謝脁詩:“悵望南浦時?!薄冻o》:“隱玫山以清江。”《一統(tǒng)志》:萬里橋,在成都府中和門外。③《漢·終軍傳》:“邊境時有風塵之警。”《漢·宗室傳》:王睦悉推財物與諸弟。④古詩:“各在天一涯。”蔡琰《胡笳》:“涕淚交垂?!笨兹冢骸鞍材芸嘁簧?。”⑤《楚辭》:“恐美人之遲暮?!薄妒酚洝罚毫艉钚远嗖?。⑥《漢書》:使者謂龔勝曰,“圣朝未嘗忘君。”⑦鮑照詩:“跨馬出北門?!薄妒勒f》,王東亭嘗春月乘馬出郊,時彥同游者,連鑣俱進。王景興書:“想亦極目而迥望。”⑧嵇康詩:“何為人事間,自令心不夷。”《楚辭》:“山蕭條而無獸。”朱鶴齡曰:按史:是時分劍南為兩節(jié)度,而西山三城列戍,百姓疲于調(diào)役,高適嘗上疏論之,不納。公詩當為此作,故有人事蕭條之嘆。
更多信息請查看古詩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