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題目】
近期的一檔漢字讀寫電視節(jié)目上,“成人體驗團”70%的成員寫不出“癩蛤蟆”三字。此事在網(wǎng)絡上引發(fā)熱議,也讓我們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漢字。對此,談談你的看法?
【答題思路】
有著6000余年歷史的漢字,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。漢字的誕生,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與依歸?!痘茨献印分姓f:“倉頡作書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”只因,有了文字之后,“造化不能藏其密,故天雨粟;靈怪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”。王蒙也在一篇文章中稱漢字是“鬼斧神工、驚天動地的偉大創(chuàng)造”。
有了漢字,才有了輝煌璀璨的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,才有了汪洋恣肆、或奔放或內(nèi)斂的書法藝術,才有了記載正朔交替、王朝變遷的百家史冊,數(shù)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傳。一手瀟灑飄逸的字,筆鋒觸碰在信箋上的沙沙聲,空氣中飄散的墨水芬芳,是民族書寫的集體記憶。
然而,歷史的轉(zhuǎn)折總是不期而至。隨著互聯(lián)網(wǎng)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電腦日漸普及,很多人已經(jīng)不愿意再去一筆一畫地書寫漢字,曾經(jīng)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、形神兼?zhèn)涞臐h字,在現(xiàn)代人眼中也失去了原有的神韻,化作了電腦上字母鍵的排列組合。
不爭的事實是,年輕人敲擊鍵盤的速度越來越快,但寫字的水平卻越來越退化,甚至對很多人來說,除非刻意,用筆書寫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,提筆忘字已是尋常事。因而不斷有人呼吁恢復繁體字,無非是想以過正而矯枉,喚起人們對漢字的深情。
民族文化,綿延數(shù)千年,固然不只在文字本身。但那些珠圓玉潤、形象飽滿、栩栩如生的漢字,若在我們的忽視與冷漠中,慢慢成為歷史的遺跡,我輩豈不是有愧于先人一筆一畫刻鑿出來的古老文明?
事實上,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近鄰韓國、日本等也非常重視中小學生的書寫教育。韓國甚至要把書藝向聯(lián)合國申報世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一些政要提議要在小學實施漢字教育;日本的書法教育體系十分完善,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和書寫2000多個漢字,且初級書法教育屬于必修課。
我們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重視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國之瑰寶?讓古老的漢字重煥榮光,要從娃娃抓起,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教育,不僅應是必修課程,更應該在考核中占有一席之地,要努力把中國文化經(jīng)典的基因,植根于一代代國人童蒙之時。
而對于每個身處信息化浪潮的年輕人來說,漢字書寫,其傳遞信息的功能固然已經(jīng)弱化,但于方寸之間感悟文化之深、藝術之美,卻是不可多得的修養(yǎng)之途。“寫大字”不必是老人的專利,年輕人在快節(jié)奏的生活中,來一點慢又何妨?閑暇之余,潑墨一番,于身心是休息,于境界也許是精進,何樂而不為?
“操千曲而后曉聲,觀千劍而后識器。”寫好漢字固然非一朝一夕,但是只要有了堅守的動力和目標,也就有了可以期待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