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起一個詞——顧名思義。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名稱思考它的含義。
漢語有這樣一個規(guī)律:語素構(gòu)成詞匯,詞匯構(gòu)成句子,句子構(gòu)成篇章。很大程度上,詞語的意思就是語素含義相加。從這個角度講,成語的意思多數(shù)情況下都是由四個漢字組合而成的。這樣,理解成語就可以顧名思義??墒怯性S多成語,“顧名思義”的結(jié)果卻往往會是“望文生義”。
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知道,之所以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情況,原因有三:
一是不知典故。中國有很多成語跟故事有關(guān)。比如“三人成虎”,你不能理解成人多力量大,因為它是有出處的。原意指三個人謊報集市里有老虎,聽者就信以為真。比喻謠言多人重復(fù)述說,就能使人信以為真。
二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漢語里有很多詞,意義不單一。它有常用義,還有非常用義。比如“危”,它有“危險”(如“國危矣”)義,也有“高”(如“危樓高百尺”)義,還有“端正”義(如“正襟危坐”)。那么成語“危言危行”的意思,就不會理解成“危險的言行”,因為它的實際意義是“正直的言行”。再比如“不刊之論”,“刊”是“更改”意,所以此成語就是“不能更改的言論”。
三是不理解詞語的比喻義。比如“江河日下”,顧名思義的話,它的意思就是“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”。但成語一般用它的比喻義——“情況一天天地壞下去”。類似的成語還有很多。
所以,為了避免望文生義,就要熟悉一些成語故事,掌握一些字詞意義,理解一些比喻對象。
在此基礎(chǔ)上,還要結(jié)合語境,區(qū)分感情,注意對象,看清范圍,辯明謙敬,這樣成語才能有十之八成的熟練
多一些顧名思義,少一些望文生義,成語的運(yùn)用就會更加自如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