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鏈接
2016年5月,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、國家動物博物館策劃總監(jiān)張勁碩的一條微博引爆網(wǎng)絡:“這是剛剛學生們離開動物博物館的現(xiàn)場,滿地垃圾,一片狼藉。每次博物館里只要來熊孩子,就好不了,破壞力很強……盡管進館前我們說明了注意事項,但學校老師、家長也不教育孩子如何參觀博物館。博物館成了游樂場,孩子進來追跑打鬧,大聲喧嘩。”
這條微博發(fā)出后,短短一天時間,閱讀量就已經(jīng)超過百萬,足以反映公眾對此事件的關注程度,聯(lián)想到當下成人世界里屢見不鮮的公眾場合種種不文明行為,難免讓人擔憂。
綜合分析
[綜合分析]
注重孩子品行教育本是我國歷來的傳統(tǒng),古人很注意“立身”“立德”教育,在諸如穿衣、吃飯、站立、行動、說話等看似生活小事上都有很嚴格的要求。比如進餐,要注意是否坐得端正,吃飯時是否發(fā)出失禮的咀嚼聲等。把做人的教育貫穿在孩子能接觸到的、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之中,從小培養(yǎng)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感的體驗。這些做法為孩子長大成人后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。
當然,時代在進步,對孩子教育我們雖然不必拘泥于過去的繁文縟節(jié),但完全忽視顯然也非明智之舉,并且,忽視的負面效應已經(jīng)顯現(xiàn)。當今,不少家長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,誤以為早期教育就是早期智力開發(fā),早期智力開發(fā)就是識字、做算術題……于是,他們熱衷于讓孩子參加這個班,那個班,卻很少想到教孩子怎樣做人。顯然,這些家長還沒有意識到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礎,而養(yǎng)成習慣的敏感期甚至比智力發(fā)展的敏感期還要早些。
對我們的學校教育而言,同樣有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。素質(zhì)教育不能只是在課堂上說教,而是要落實到孩子們?nèi)粘I畹囊谎砸恍?。對孩子而言,生活處處皆教育,博物館之所以變成孩子們嬉戲打鬧的場所,變成孩子們的游樂場和垃圾場,問題不在孩子而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引導不夠、教育不力。
值得反思的還有我們的整個社會。都說“說別人易,自己改變難”,看看我們當下的成人社會:飛機上一言不合就互毆,出外旅游亂刻亂畫,公眾場合喧囂吵鬧,更有甚者,國內(nèi)某個知名真人秀節(jié)目,還竟然把“撕名牌的終極地點”選在博物館里,公然在展館里追跑打鬧……我們的孩子在這樣的反面教材里耳濡目染,正面教育的效果想不打折扣都難。
[對策措施]
教育專家認為,博物館不是旅游景點,而是公眾終生學習的課堂。多帶孩子走進博物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培養(yǎng)孩子參觀博物館的習慣。
禮儀教育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學校老師得利用學科教學、晨會或班隊會向學生講解文明禮儀方面的知識。如《小學生守則》、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(guī)范》等。把這些知識落到實處,不能只是講講,還要到實踐中去檢驗。通過課外活動、校外實踐、家庭生活等方式,使理論知識見于實踐。發(fā)現(xiàn)有不符合規(guī)范的也可及時糾正,加以整改。
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、社區(qū)教育要結合起來。通過召開家長會和家長訪談等方式,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。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,是禮儀教育的進一步深化。禮儀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細致的工作,家長不配合的話,就很可能出現(xiàn)“五加二等于零”現(xiàn)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