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各地區(qū)信息咨詢QQ及各地區(qū)考友QQ交流群
吳敬梓wújìngzǐ(1701~1754年),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。字敏軒,號粒民,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稱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鄉(xiāng)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稱“秦淮寓客”。(現(xiàn)存吳敬梓手寫《蘭亭敘》中蓋有印章:“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”),清代小說家,漢族,安徽全椒人。吳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,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,享年五十四歲(一生54年,在全椒23年,在贛榆10年,在南京21年)。幼即穎異,善記誦。稍長,補官學(xué)弟子員。尤精《文選》,賦援筆立成。不善治生,性豪邁,不數(shù)年,舊產(chǎn)揮霍俱盡,時或至于絕糧。雍正十三年(公元一七三五年),巡撫趙國轔舉以應(yīng)“博學(xué)鴻詞”,不赴(參加了學(xué)院,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,因病未赴廷試)。移家金陵,為文壇盟主。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,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。資不足,售所居屋以成之,家因益貧。晚年,自號文木老人,客揚州,尤落拓縱酒。后卒于客中。
吳敬梓生平
在吳敬梓的一生中,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。生活上,他由富裕墜入貧困;思想上,對于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。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,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,官僚豪紳、膏粱子弟、舉業(yè)中人、名士、清客,他是司空見慣了的。他在這些“上層人士”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、豪紳的武斷鄉(xiāng)曲、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、舉業(yè)中人的利欲熏心、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。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,那批“上層人士”的翻云覆雨的嘴臉,就很容易察覺到。他在《儒林外史》中對這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,真是“如大禹之鑄九鼎,神妙無循形”(旅云《缽山志》卷四)。更由于生動的藝術(shù)形象的塑造,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。
他一生經(jīng)歷了清朝康熙帝、雍正帝、乾隆帝三代。當時,出現(xiàn)了資本主義生產(chǎn)關(guān)系的萌芽,社會呈現(xiàn)了某種程度的繁榮,但,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,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傾的事實。雍正帝、乾隆帝年間,清朝統(tǒng)治者在逐漸鎮(zhèn)壓武裝起義的同時,也采用大興文字獄,設(shè)博學(xué)宏詞科以作誘餌;考八股、開科舉以牢籠士人,提倡理學(xué)以統(tǒng)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。其中,以科舉制度危害最深、影響最廣,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,成為愚昧無知、卑鄙無恥的市儈。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,所以他反對八股文,反對科舉制度,不愿參加博學(xué)宏詞科的考試,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,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。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《儒林外史》里。他以諷刺的手法,對這些丑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,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。
更多信息請查看古今當代詩人